以上一篇文章 2021 年投資回報檢討,Short Put 期權是全年盈利核心之一,也是整個交易系統的基礎,而持續去找不同開倉機會是分散 SP 風險的重要關鍵。近期有做期權的股票有以下名單,盡量分散在不同的版塊,而且倉位也不是平均的,有一些可能只做了一張、兩張,而股價便馬上反彈或是橫盤,就不會持續加倉,所以實際的主要倉位可能只集中在十隻、八隻股票:
內房
0688 中國海外2202 萬科企業
內險
1336 新華保險
2318 中國平安
2601 中國太保
內銀
0939 建設銀行
1398 工商銀行
科技
0700 騰訊控股
0981 中芯國際
1810 小米集團-W
9888 百度集團-SW
旅遊
0027 銀河娛樂
0753 中國國航
醫藥
1093 石藥集團
1099 國藥控股
1177 中國生物製藥
資源
0358 江西銅業股份
0883 中國海洋石油
2600 中國鋁業
香港地產
0016 新鴻基地產
0017 新世界發展
0066 港鐵公司
內需
0941 中國移動
1044 恆安國際
2020 安踏體育
2238 廣汽集團
指數
2800 盈富基金
2822 南方 A50
如果以時間分類,通常我只做即月或是遠權(9-12個月)。而做即月的原因主要是想以現價或近價接貨,而接貨的股票又是為了中線持有的策略,即是像去年中線持有的 0688 中國海外及 1093 石藥集團從而希望得到更大回報。而中線持有的股票,每月也會做 Short Call 去增加回報,由 SP 到持股再到 SC 就形成了整個操作系統。
現在持有作為中線策略的股票如下:
0688 中國海外
0753 中國國航
0981 中芯國際
1093 石藥集團
1177 中國生物製藥
1336 新華保險
2601 中國太保
9888 百度集團-SW
以上期權當持有正股的時期會持續做即月 SP、SC 去減低成本,因為有時 SC 被行使就可能要 SP 即月去補返貨。但當股價急升,例如 0688 中國海外 經過近期急升已經慢慢食餬,或是做了 SC 等被 Call 貨,即是中線目標已達。之後便會等一段時間當股價回調到吸引水平,才會重新 SP。在 108 隻期權股票當中,一定會找到有機會的交易,所以 Call 走了的股票,就算股價再上升,也不用介懷。因為系統不是靠一、兩隻股票才決定整體回報,而是靠整體勝率去達致正回報。
以下股票也有做即月 SP,但就未入到正股,如果入到就會作為中線部署,不過隨著股價升跌,每個月也會有變動。例如內銀股經過兩個月的急升,下一個月應該就不會再做即月,除非急速回調。始終等機會出現是 SP 其中之一個成敗關鍵:
0700 騰訊控股
0939 建設銀行
1398 工商銀行
1810 小米集團-W
2202 萬科企業
2238 廣汽集團
2600 中國鋁業
其餘的股票期權就只是做了遠權而不希望接貨的。好多人做 SP 期權的時候,多數只看收到幾多期權金或是槓桿比率可以開多少倉位,未必有想清楚如果最終要接貨會怎樣處理,或者更本不想接貨,但無奈到期入價接了,之後不知道怎樣處理就放埋一邊等運到。其實開倉時第一考慮就是接唔接貨,我自己的做法是想接貨就做即月,不想接貨就做遠權。而即月的期權一定分開不同行使價而只做準備接貨的張數,不會因為想收多些期權金而賭博去做大張數,如果想要多些期權金,不如做遠權。
要 SP 有回報,一定要長期作戰,通常接貨最多的時間,反而正正是做 SP 的最好時機。近年傳媒吹噓的月供股票,成效多少大家應該心裏有數。我反而覺得每月用同一筆資金去 SP 預備接貨,不用持有正股,回報可能會更好,而又可減低風險,到大市大平賣時才把之前儲起的資金入市,中長期回報一定比月供股票更高。
當然期權還有選股、行使價、波幅、等重要因素要考量,但這些要累積更多經驗才可以理解。所以開始做 SP 時收多少期權金是最次要的,能夠長期生存,不 overtrade、要不要接貨、接貨之後怎樣處理才是最重要。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或值得支持,就請 like (like 的方法) 多啲啦!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