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大市下跌,留意到很多新聞總是用大市成交額來判斷後市去向。
基本論調是雖然是跌市,但成交額不大,所以後市不需要太擔心。上篇 文章 也說傳媒總是有意無意帶風向去淡化跌市訊號,而多年來的經驗反而是反向指標,只是當散戶聽到這些比較自癒的文章,又相當受落。關於大市成交,普遍認知係升市成交大,對後市利好,跌市成交大,對後市利淡,但事實又是否這樣?
在貓奴兄 blog 睇到英 sir 文章
"踏入「五窮月」,第一個交易日先捱一掌,不過成交偏低加上宰殺牛證加速跌勢,未必可以太作準。暫時策略守住核心持倉,捱打就算,包拗頸一路跌一路加的話,心理壓力太大,萬一跌幅稍為超出預期,隨時打亂部署。 "
連英 Sir 都咁講,應該錯不了😐!
- 看看以上恒生指數月線圖由 2003 年到現在,先看 A 區 2003 年沙士之後,那時的成交低迷,開始上升的時間成交才少量增加。直到 B 區的時候,2007 年大市成交才大幅上升,跟我哋認知成交大增後市向好相違背。反而是升市初期成交不大,升市後期才成交大。
- 到 C 區 2008 年金融海嘯,跌市初期成交從來沒有超過升市時的成交,之後幾次跌市也是成交不會超過升市的時候,所以傳統智慧話跌市成交不大就以為後市不會太差是一個完全錯誤的觀念。
- 去到 D 區跌市尾段,成交越來越少,之後回升成交才慢慢增加。但要注意增加的幅度只是很少,例如跌市時成交五百億,而升市初期成交可能是六七百億,如果傳媒冇報導,相信大部份人也不會留意。
- 至於 E 及 F 區,那次是歐債問題,最高位的那兩三個月成交也是比之前大,但沒有 2008 年那次成交那麼大,因此跌幅也不算是核彈級。而跌市初期成交也是少過之前的升市,到跌市後期成交又慢慢萎縮。
- 到 G 區 2015 年大時代,個個以為一個月勁升又成交配合,發達囉!後市一定 go go go,好似唔知邊個話會四萬點,那時傳媒一樣話跌市成交不大,不用怕,結果呢?去到跌市尾聲又是成交大縮,而升市初期成交又係很難察覺的只是多少少。
- 當升市由大約 18000 升到 26000 去到 H 區傳媒又開始吹風,最後幾個月升市,成交才放量,那次結果又是歷史不斷地重演。不過那次跌市跟之前有些不同,可能因為疫情,所以調整時間比之前跌市長,而且最後見底的一個月是大成交跌市。如果沒有疫情,有沒有這最後一跌就不知道。
分析了多次升市、跌市的成交量,結論是升市初期成交只比跌市後期多少少,而成交放量就是升市完結的日子。至於跌市初期成交也不會比升市期間多,而跌市後期成交明顯萎縮。
那麼看看今次 I 區的成交量,對後市有什麼啟示?向上、向下的機率?相信大家自己可以判斷得到,不用再解釋了。
要注意的是大市每日成交多少,那一日是升是跌對後市其實冇咩指向性,因為就算是升市大成交,跌市少成交,但只要當月最後是跌市,結果月線圖就變成大成交跌市,所以用每月的成交會更準確去評估後市去向。
還有從以上多次見頂下跌,反而從型態上陰陽燭月線圖收針,又或是一個月大升,之後一個月大跌回吐大部份升幅,再配合大成交,可能就是見頂訊號。那麼今次算係定唔係🤔?所有技術分析,除非是經過自己驗證,人云亦云通常都唔會有好結果。因此如果想更準確去判斷後市,那些傳媒、新聞或財演講咩,可能睇少啲就已經能夠大幅幫助投資成績。
如果覺得文章有用或值得支持,就請 like (like 的方法) 多啲啦!謝謝各位!
覺得文章有用或值得支持
回覆刪除道真
謝謝
刪除